2025年07月16日 | 来源:本站
乡村振兴网贵州讯(通讯员:沈兰兰 摄影:王宏飞 王冬玲)7月的威宁县板底乡,洋芋花在坡地上铺成淡紫色的海,风里飘着荞麦的清香。15日的这天石榴籽同心筑梦团“三下乡”踩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子时,正撞见阿依阿妈坐在自家服装设计店的屋檐下,手里缝纫机在藏青色土布上翻飞,银线勾勒的纹路随着她的动作慢慢舒展。

图一:阿妈在缝纫花边
“是来学东西的娃娃哟?”阿妈抬头笑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,“进来坐,看我这老手艺。”

图二:石榴籽同心筑梦团队员展示马甲
她的小店不大,墙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彝族服饰:月白色的查尔瓦(披毡)垂着细密的流苏,靛蓝色的百褶裙绣着山茶花,最惹眼的是一件件小马甲,领口和袖口镶着红、黄、绿三色刺绣,针脚密得像织就的星河。“这马甲是我们板底乡姑娘的标配,”阿妈拿起一件半成品,指尖划过衣襟上的图案,“你看这太阳纹,是盼着日子红火;这羊角纹,是记着我们和羊群的缘分。”

图三:阿妈告诉队员马甲的制作步骤
她告诉我们,一件马甲从织布到成衣,要经“纺线、染色、织布、刺绣、缝制”五道关。最费功夫的是刺绣,一件马甲的纹样要绣上整整七天,“年轻时我一天能绣出半片衣襟,现在眼神差了,绣一会儿就得歇歇。”

图四:团队成员询问阿妈问题
团队里学设计的小林忍不住问:“阿妈,现在机器绣得又快又整齐,您怎么还坚持手工呢?”阿妈摩挲着布面,声音轻却坚定:“机器绣的是样子,手工绣的是心气。你看这针脚歪歪扭扭的地方,都是我想着家里娃娃、想着山上的风绣出来的,机器做不到。”

图五:队员选择马甲纹样
夕阳斜照进小店时,墙上的马甲在光里泛着温暖的光。不知是谁先提议:“咱们每人买一件吧,带着阿妈的手艺回去。”大家立刻响应,七嘴八舌地选着尺码和纹样。

图六:石榴籽同心筑梦团着穿彝族刺绣马甲合影
暮色像是个慢性子的画家,迟迟不肯调深颜料,直到炊烟在清透的蓝天下升起,才慢悠悠地给云朵镶上一圈淡淡的金边——天依旧亮得很,亮得让人忘了该点灯。
我们穿着崭新的刺绣马甲站在村口合影。风穿过衣襟,带着麻线和草木染料的清香,像阿妈那句没说出口的嘱托——别忘山里的针脚,别忘手上的温度。那些银线绣就的图案,从此不仅是一件衣服的装饰,更成了我们与这片土地最温柔的联结。